曝光!3大记者怒曝选帅黑幕!足协1个决定恐怕使国足又陷10年噩梦

作者:雨燕体育直播 时间:2025年11月06日 10:04 分享

中国足球的选帅风波,再次将足协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一场耗时四个月、面向全球的海选,最终却将目光锁定在了邵佳一和李国旭两位本土少帅身上,这让无数关注中国足球的媒体人和球迷感到讽刺与无奈。

知名记者尹波直言不讳地发问:“足协到底在玩什么把戏?”他认为,足协声称要寻找“瓜迪瓦罗级别”的国际名帅,但实际的选拔流程却充斥着形式主义,最终的决定似乎早已内定,使得这次全球海选形同虚设。

更令人扼腕的是,在漫长的选帅过程中,中国男足白白浪费了三个国际比赛日,一场热身赛也未能安排。澎湃新闻记者宋承良计算了一笔账,从六月下旬启动选帅至今,仍未尘埃落定,这意味着四次宝贵的高水平国际A级赛机会就此溜走。而足协给出的解释——“对手难找”、“时间冲突”——在宋承良看来,不过是为早已内定本土教练的“全球海选”这场戏码找的借口。

选帅背后的权力博弈更是被媒体曝光得淋漓尽致。有消息称,足协原本呈报的外教候选人名单被上级直接否决,一句“要用自己人”的指示,让所有专家的评审意见形同虚设。这种“程序空转”的模式,与2022年扬科维奇上任前的操作如出一辙,当时就有选帅专家在接到一通“神秘电话”后,突然改变了对候选人的看法。

球迷的绝望情绪,在记者苗毅的笔下展露无遗。当有人说出“卡纳瓦罗这样的都行”时,这并非是对外籍教练的盲目迷信,而是在中国本土教练执教能力和信任度彻底崩塌后的无奈呐喊。在外籍教练身上,至少人们还能看到改变的希望,而本土教练的上任,往往被视为重蹈覆辙的预兆。

足协负责人宋凯面临着“两大罪状”的指控:其一,他无视了国家队必须保持高强度国际比赛常态化的基本原则;其二,他对青训体系中普遍存在的“8岁孩子被俱乐部绑定十年”的霸王条款视而不见。这种对足球专业性和行业良知的漠视,比选帅本身的失败更令人感到心寒。

回顾中国男足历届的选帅过程,简直就是一部充斥着人情关系和权力运作的历史。2008年,杜伊科维奇凭借足协高层的关系上位,开创了“总教练执行教练”的畸形管理模式,最终因内部权力斗争的牵扯,导致了世预赛的惨败。而2022年扬科维奇执教前,选帅专家组的一位名宿,原本持反对意见,却在一通“神秘电话”后,突然改变了态度。

即使是外籍教练的选拔,也未能摆脱人情世故的泥沼。2019年,卡纳瓦罗在国足帅位的竞争中享受了“特殊待遇”,足协高层专程飞赴米兰与其进行单独会谈,而其他候选人则只能遵循标准化的面试流程。这种“内定式选帅”的传统,甚至可以追溯到2002年,当时的时任选帅组组长南勇,直接将原本不在候选名单中的哈恩敲定为新帅,即便在足协内部也引发了不小的质疑。

选帅黑幕,仅仅是中国足球腐败问题的冰山一角。从青训体系的培养到国家队队员的选拔,整个足球领域都存在着系统性的溃败。李铁案揭露的“花钱进国家队”的丑闻,让人们看到,只要打点好足协相关人员,即使能力不足,也有可能穿上国足战袍。前国足翻译谢强更是爆料,在哈恩执教时期,足协曾直接介入国脚名单的确定,明码标价已是公开的秘密。

足协官员的腐败手段更是五花八门,从裁判的委派,到热身赛的安排,甚至是每年一度的体能测试,都可能成为他们谋取私利的工具。知名足球评论员陈亦明曾炮轰:“每年的体测,不过是某些人捞钱的借口。只要俱乐部愿意‘送钱’,球员就能顺利过关。”

更令人感到致命的是,当8岁的孩子就被俱乐部用“十年绑定条款”锁死未来时,中国足球最根本的根基早已被严重腐蚀。媒体人王勤伯指出,这种侵害未成年人权益的条款,足协只需一句话就可以废除,但他们却以“不懂业务”为由,任由这种不合理现象延续至今。

放眼日本足球的“百年计划”,中国足球的选帅过程,更像是一场永不停歇的赌博。足协一边高喊着“冲击2030世界杯”的宏伟目标,一边却用四个月的时间上演了一场全球海选最终变为本土内定的闹剧。正如媒体人尹波所言:“足协的这番操作,最终嘲弄的,是他们自己。”

最新资讯